牡丹,在我心中,不光是一种美丽的花朵,一个美丽的象征,还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在豫西山区的某个师范学校上学时,蒋大为唱的《牡丹之歌》,正风靡校园内外,大街小巷。
那时,因为在学校看了《红牡丹》电影,对女主人公“红牡丹”的精神气质有了一些了解,所以每听一次这首歌,就感到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尤其是那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歌唱,还总是给人余音绕梁、食不甘味、心驰神往的感觉。从此,牡丹,似乎就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粒不灭的种子。
一年之后,我们到豫西山区某个镇上的一所学校去实习。
那时,条件差,校方在一个教室的后面隔了半道墙,然后在上面用竹竿和报纸什么的搭个顶棚,就做成了我们的办公室。每当上课,教室里的一声一响,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我们都听得很清晰。当然,我们的动静,自然也瞒不过孩子们的倾听了!
即便如此,那段特殊的时光,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还是极有意义。
由于当时人们之间关系单纯,我们几个实习生,和学校的十几位老师和几百名学生之间,相处的也很是亲密。
学校的老师们,除了一位个子不高、已经谢顶的老校长之外,其他大多都是当地的民办教师。他们工资不高,但淳朴厚道,敬业奉献,为人热情。而孩子们呢,也大多生长在本村儿,朴质友善,天真可爱,重感情,好学习。
有了这样的环境,一切生活上的困苦,对于我们那几个朝气蓬勃的小年轻人来说,慢慢也就不在话下了。
一天中午,饭后没事,我和一个同事散步来到了镇上的卫生院。当我们闲转到后院的时候,却突然被眼前的一片景象惊呆了!
只见偌大一片空地上,盛开着几种鲜艳美丽的牡丹,有白的,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甚至还有墨绿色的。而且,那一片片大大的牡丹花瓣儿,就像一只只色彩斑斓的大蝴蝶,紧紧围拢在花蕊的周围,团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硕大厚重的花朵,在轻风吹拂下,不停地左右摇动。这时,竟还有嗡嗡叫的小蜜蜂,也兴趣盎然地在花丛之中穿梭自如,飞来飞去。
其时的牡丹花,鲜艳中蕴藏着热烈,摇曳中不失镇定,显得是那么从容大度,自由潇洒,落落大方。那翩翩的风度,真仿佛月挂中天,潮起海边,神女下凡。
这时,只有在这时,我们似乎才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那华贵无比的牡丹,才更进一步理解了《牡丹之歌》的深刻含义。
自从那次见到“牡丹真容”之后,在后来实习的几个月时间里,几乎每天早上,我都要早早起床,跑到小镇外边的山脚下或者小河边,面对着清爽的空气和辽阔的旷野,读读散文,诵诵诗歌,练练嗓子。而那时吼的、唱的最多的,就是《牡丹之歌》了!
说实话,当时我对于自己将来的所谓“前途”,还没有明确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片茫然。但我知道,不论如何,作为一个师范生,以后很大的可能,还是要当一名教师的。教师,除了上课,不是还需要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吗?所以,我要练嗓子。
果然,在1982年的一天,我回到了故乡,当上了一名农村公办教师。而就在第二年的春天,我接到了几个同学的邀请,要一起骑车,去洛阳参观牡丹花会,欣赏美丽的牡丹花。
那一天,古都洛阳,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几个同学聚会拥抱后,就一起奔向了王城公园。在那里,我们才算真正进入了牡丹的王国,领略了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千朵万朵、千变万化的富贵之花——牡丹!而在这时,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作为当地人,我们原本就距离那富贵之花这么近,它千百年来,不就牢牢扎根在我们的身边嘛!而这,以前我们却几乎全然不知!
再后来,一年年,一度度,花开花谢,花来花去,我们和亲朋好友一起,又看过了无数次的牡丹,欣赏了无数个品种的牡丹,品评了无数个创新的牡丹产品,如“牡丹瓷”,“牡丹茶”,“牡丹画”,“牡丹糕点”,“牡丹种子”,等等。每一次的经历,尽管都会给自己以新的感觉,但最多的,还总是要勾起我对过去那段艰苦岁月的美好回忆。
是的,牡丹富贵,但这富贵却来自贫寒;牡丹娇艳,但这娇艳却要经过千般锤炼;牡丹花期很短,但她却在短暂的生命中尽情绽放,达到了圆满。
我爱牡丹,不是因为她的硕大,而是因为她的厚重;我写牡丹,不是因为她的鲜艳,而是因为她的内涵;我赞牡丹,不是因为她的娇媚,而是因为她的坚强和丰满。
我爱牡丹,因为她热情,她奔放,她无私,她灿烂;她把全部的爱和能量,都传递给了大地;她把火热的生命和情感,都奉献给了美丽的人间。
牡丹,是花中之王;牡丹,最惹人爱怜;牡丹,是我心中的美人、英雄和好汉!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