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繁殖特性(全书)

   2017-09-01 中国牡丹全书王世端 李嘉玨 喻衡15590
  野生牡丹的营养繁殖有以下方式:
  1、根状茎繁殖  根状茎从植株根颈部产生,向四周横向生长。在一定距离(一般1米左右)伸出地表,形成新的株丛。紫牡丹、黄牡丹、狭叶牡丹根状茎上的不定根常可纺锤状加粗,不同部位的隐芽均可萌动形成新枝。植株地上部分受损,或是采挖根系,均可促进根状茎上的隐芽萌发。据李嘉珏等在云南、陕西等地调查,黄牡丹、矮牡丹根状茎繁殖占绝对优势。重复采挖促进了根状茎延伸,常见黄牡丹有十几株以至几十株成片生长的无性系株群。矮牡丹则是由一个母株与周围几株或十几株无性系形成一个庞大的株丛。
  2.根出条繁殖根出条是指直接由根上产生不定芽伸出地面形成的新枝。根出条通常就近伸出,有时也在土层中横向伸展一定距离,与根状茎非常相似,需从起源上加以辨别。断根有刺激根出条形成的作用。矮牡丹幼嫩根出条上芽眼密集,芽鳞痕明显。根出条和根状茎的形成,使矮牡丹总是成丛或形成无性系成片生长。
  (二)栽培品种的无性繁殖
  在现有各类栽培品种中,除延安万花山部分以矮牡丹为母本形成的较原始的自然杂交类型或品种中,仍保留有地下茎及根出条繁殖特性外,绝大部分品种如无人为干预,均不具备自行营养繁殖的特点。但采用环剥、压条、激素处理等方法,则可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一二年生枝条发生不定根,形成新的植株。据观察,牡丹枝条皮层有根原始体,并多着生于芽的周围,其数量因品种与枝龄之不同而存在差异。部分扦插成活的植株,其发生不定根的部位均在芽的周围,节间发根很少或不发根。此外,牡丹嫩枝在非离体状态下,受到创伤刺激、外源激素作用后,形成愈伤组织,其内个别薄壁细胞分化形成分生组织节,进一步分化为维管组织结节,它们单向极性生长时形成根原基。因此,牡丹兼有愈伤组织生根型和皮部生根型两种生根形式(成仿云,1993)。从理论上讲这类植物属于易生根类型,关键在于要有合适的促进生根的条件,包括合适的温度、湿度、激素及基质等。
  牡丹具有萌蘖特性,即从根颈部不定芽不断萌生新枝,这是牡丹自我更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大花黄牡丹老枝有12年左右即自行枯死的特性,其基部萌蘖力极强。紫斑牡丹基部萌蘖力也较强。但在栽培品种中,萌蘖力强弱存在明显差异。但不论萌蘖能力强弱,当地上茎被清除后,根颈部位会发出大量“土芽”,形成萌蘖枝。据观察,所有的“土芽”从形成到开花一般需3年,只不过有些“土芽”在地下往往“潜伏”l-2年后才破土而出,出土后即迅速开花。萌蘖枝基部培土后容易形成根系,并可与原母株分离,形成新的植株。
  引子《中国牡丹全书》主编:蓝保卿 李嘉玨 段全绪  主撰者:王世端 李嘉玨 喻衡 2002.03]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牡丹栽培
  • admin
    加关注0
  • 中国牡丹网
推荐图文
推荐牡丹栽培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意见建议  |  鲁ICP备20210418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