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类群的起源

   2018-09-29 中国牡丹全书李嘉珏等11510
    (二)中国牡丹栽培类群形成和演化的特点
    中国牡丹观赏栽培自进入皇家宫苑后,随着朝代的更替,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发展高潮,逐步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种群和品种亚群。其中品种最为丰富多彩的首推中原品种群,次为西北品种群,再次为江南品种群和西南品种群。中国牡丹栽培类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李嘉珏,1989,1992,1998)。
    1、多地起源
由于野生种分布较广泛,中国长江流域以北各牡丹产区多直接由山地引种驯化,杂交选育,形成品种系列,仅西南一带的牡丹主要由外地引种并经长期驯化选育而来。据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当时的洛阳牡丹直接由 附近山区野生牡丹变异植株选育而来的品种就有“御袍黄”、“岳山红”、“金系腰”、“洗妆红”、“大叶寿安”、“小叶寿安”等。著名牡丹品种“魏花”出于五代魏仁溥家。“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斫以卖魏氏。”也是由山上移植下来。此外,牡丹产地还有丹州、延州,即今之延安、宜川一带,隋代品种中有“延安黄”,宋代品种中有“丹州黄”、“丹州红”、“延州红”、“玉蒸饼”等;浙江一带,品种有“越山红楼子”;山东一带,品种有“青州红”(鞓红)。除上述产地外,甘肃临夏、临洮、榆中、陇西一带的牡丹,主要由当地紫斑牡丹演化而来,皖南一带的“凤丹”系列品种主要由当地杨山牡丹演化而来。
    2、多元起源
    根据近年来野生牡丹植物学分类与栽培类群园艺分类研究的进展,发现中国牡丹栽培类群的起源较为复杂,大多为多元起源,由单种起源的纯系已经很少。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牡丹产区有多种野生牡丹同时存在,如陕西延安及其周围见到有矮牡丹、紫斑牡丹,湖北保康至神农架一带则同时见到有卵叶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二是由于各地牡丹品种有着频繁的交流,特别是牡丹主产区常常是各地牡丹珍品荟萃,使得带有不同遗传背景的品种间得以实现基因的交流与重新组合。现在各个品种群与野生原种的关系已基本查清。根据最新资料,中国牡丹栽培类群的起源及其演化关系如图1—1所示,各品种群的情况简述如下:①中原牡丹主要表现出矮牡丹的性状特征,如植株较矮,树性较弱;小叶基数为9,端小叶3裂,叶片较大;柱头、花盘、花丝多为紫红色等,但也有紫斑牡丹与杨山牡丹的深刻影响。②西北(甘肃)牡丹
 
本文导航: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牡丹栽培
  • admin
    加关注0
  • 中国牡丹网
推荐图文
推荐牡丹栽培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意见建议  |  鲁ICP备20210418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