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紫斑牡丹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实生育苗和嫁接繁殖。前者后代变异复杂,既可以欣赏,也可以育种;后者是牡丹商品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是牡丹苗圃的主要繁殖方式。紫斑牡丹的繁殖和种植都宜在秋季进行,即8~10月份。这是因为秋季种植后入冬前根系尚有一段生长时间,植株得到缓苗,可以部分保证翌春萌芽生长所需的养分。如果在春季无性繁殖、裸根种植,根系还没有恢复,地上部分就已迅速发芽抽枝,养分供不应求,植株生长衰弱。
1.繁殖方式
(1)有性繁殖 即用种子繁殖育苗,也叫实生育苗,一般只限于单瓣花及瓣化程度低的品种。紫斑牡丹的实生苗适应性较强,寿命长,既可以作砧木用于嫁接生产优良品种,也可以进一步培育,从中选择新优单株,或直接作为园林、山区的绿化、美化材料。
①采种 当果皮变色、尚未裂口时,即可按成熟度分批采收种子。兰州产地8月中下旬种子成熟。紫斑牡丹杂交种种子的千粒重300克左右。
②播种 紫斑牡丹采种后即行播种为好,当年即可生出胚根,第二年春天出苗时胚根已长达10厘米左右并有侧根生成。过晚或土壤干燥时,则要等到第三年才能出苗。播种多采用条播方式。行距15~20厘米,种子间距1~4厘米,覆土3厘米,每平方米用种量20~60克。为保持土壤湿度播种后可覆地膜或盖草。
③出苗及苗期管理 种子的发芽率、出苗率受种子成熟度、播种时间、土壤等因素影响。子叶出土方式与播种密度有关。密度大时,以子叶带种皮方式出土。
紫斑牡丹实生苗在出土后的1~3年内生长缓慢,第一年茎高仅0.5~2厘米,小叶1~3枚,须根明显少;第1~4年内以根系生长为主。为促进侧根发育,此期内应移栽1~2次,或断根处理,并可对部分个体平茬促枝
(2)无性繁殖
①分株 分株是将紫斑牡丹根际或地下茎发出的萌蘖分开栽植,使其形成新植株的繁殖方法。分株法操作简单,能保持品种的特性,但紫斑牡丹大部分品种分株系数非常低,且周期长,分株苗大小不一,难以做到商品化。
分株时期以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为好,寒地宜早。将待分的母株起下、放置阴凉处1~3日后,根系变软时,便可从根颈处顺其根系易分离之处,用手或刀具掰开。分成的每一株丛应带有若干个芽和根系。对较大的伤口,应涂抹保护剂。
②压条 此法繁殖率低,时间更长,大规模生产不可取。压条是于春季牡丹开花后,选2~3年生的比较容易下弯的枝条,在当年生与多年生枝条的交接处进行环剥,宽1.5厘米左右,用吲哚乙酸(50~70毫克/升)处理。将脱脂棉浸泡于药液中,取出后挤出多余水分,缠于环剥部位上面,然后将整个枝条埋入土中,仅将枝梢露于土外,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当年秋季就可萌发少量新根,第年秋季,就可形成较为完整的根系,到第三年的9~10月份便可将新株与母株断离,移栽后形成新植株。分株苗一般第二三年就可出圃。
③嫁接
砧木选择 嫁接是紫斑牡丹的主要无性繁殖方法之一。紫斑牡丹嫁接常用的是实生牡丹或芍药根砧。兰州地区用芍药根砧嫁接时成活率高、成苗快,但芍药根质脆易折,移栽后恢复期较长;用牡丹根砧成活率低、成苗慢,但根系多,后期植株生长旺盛。北京地区的嫁接苗生长状况有所改变,需做进一步观察。
嫁接时间 在兰州产区,嫁接时间以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宜。接穗选用当年生健壮枝、芽,长5~10厘米,组织充实,带顶芽或1~2个侧芽,最好随接随剪,长时间保存或远途运输时应蜡封剪口并保湿。芍药根砧径粗1.5~2厘米,长15~20厘米,已切去芽体部分,须根宜多,待根段晾至稍软(在背阴处1~2天)时就可使用。
嫁接方法 紫斑牡丹秋季嫁接时多采用枝接法,嫁接成活率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
切接:将已变软的根砧顶端削平,然后在平面切口的一侧纵切1刀,切口稍长于接穗的削口,将带2~3个芽的接穗下端削成楔形插入砧木内。如果是芍药根砧,则只将接穗插入砧木切口的中间部位即可;如果是牡丹根砧,应将双方的形成层对齐。用麻绳绑紧后,将稀稠适中的粘泥涂抹在伤口部位,然后栽植在准备好的湿润地里,开窄沟放入嫁接苗,株距20厘米左右,深度以接口低于地面1~3厘米为宜,以利于接穗生根,填土踩实时用力要适当,切勿碰动接穗,然后用细土将接穗封埋,土堆高出接穗约3~10厘米以防旱防寒。栽植后30天内不能浇水,为了保墒防大雨,可覆盖地膜。翌年春季接穗萌动时逐渐去膜去封土。第二三年秋季就可出圃。
贴接:将已变软的芍药根砧斜削1刀,削口略长于接穗的削口,将带1~2个芽的接穗下部也斜削1刀,将砧、穗削口对合密接,用麻绳绑紧,涂泥后按前法栽植。
紫斑牡丹的其他繁殖方式有待继续试验。紫斑牡丹实生苗与嫁接苗生长状况比较见表4。
表4紫斑牡丹实生苗与嫁接苗生长状况比较
文章来源:中国紫斑牡丹 作者:陈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