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牡丹栽培历史及现状

   2017-03-28 中国牡丹全书李嘉珏 秦魁杰17850
   (二)洛阳牡丹的历史及现状
1.历史上的发展历程洛阳位于豫西地区,西依秦岭,东望嵩岳,北负邙山,南临伊阙;洛河、伊河流于城东南,瀍河、涧河环绕于东西。这里不仅冬不严寒,夏不酷热,而且土壤肥沃,适宜牡丹生长。宋·欧阳修在其《洛阳牡丹图》诗中就有着“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佳句。洛阳牡丹栽培始于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牡丹栽培中心。隋亡后,唐定都长安,长安牡丹逐渐兴盛起来。长安牡丹的发展,很快影响到其他地方,首先是经济比较繁荣的陪都洛阳。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称:“自唐则天已(同“以”)后,洛阳牡丹始盛,”并遍及民间,花色、品种增多,从而产生了像宋单父这样的养牡丹能手。安史之乱后,洛阳宫殿园林多遭破坏,直到五代,后唐庄宗、明宗年间才有所恢复。宋·陶谷《清异录》载:“洛阳牡丹大骇……洛阳大内临芳殿,迈庄宗(923--925)在位所建,殿前有牡丹千余本,如‘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卵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云紫’等。”其规模不亚于长安唐宫。至北宋,中国牡丹栽培中心再一次转移到洛阳。宋建都开封,号称西京的洛阳,经济、文化发达,且已有300多年的牡丹栽培史,所以种牡丹、赏牡丹之风又兴盛起来。据李嘉珏《中国牡丹与芍药》载称:宋代洛阳牡丹发展有以下特点:一是洛阳人特别器重牡丹,养牡丹、赏牡丹成为民风民尚。欧阳修在其《洛阳牡丹记》中说:牡丹出“洛阳者,为天下第一也。”洛阳人对牡丹不呼其名,“直曰花。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专记北宋盛时洛阳名园,在记述洛阳天王院花园子时说:“洛中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王。凡园皆植牡丹,而独名此院曰花园子。盖无他池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凡城中赖花以生者,毕家于此。至花时,张幙幄,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土女,绝烟火游之。”形成庞大的花会花市。且“今牡丹岁益滋,而姚黄魏紫,一枝干钱。姚黄无卖者。”《洛阳牡丹记》还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幅帘,笙歌之声相闻。”二是栽培普遍,技艺提高,新种迭出。由于掌握牡丹习性,管理得法,在播种繁殖的同时,还用嫁接方法固定新变异,新品种不断出现。无怪乎欧阳修曾惊呼“四十年间花百变”。与此同时,洛阳牡丹栽培技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当时洛阳民间已有不少种牡丹的能手。《洛阳牡丹记》记述一花工善嫁接,复姓东门,人称门园子,富家无不邀之,请去嫁接牡丹名贵品种。此外,宋时已有了牡丹切花保鲜技术。当时洛阳的官员送牡丹花到开封,“岁遣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送的是‘姚黄’、‘魏花’等好品种,“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洛阳牡丹记》)。三是留下许多牡丹著作。文学家欧阳修曾在洛阳做西京留守推官三年,对洛阳牡丹印象尤为深刻,遂就其所见,于景祐元年(1034)写下了《洛阳牡丹记》。书中列举洛阳牡丹名品24种,并总结了牡丹栽培、育种经验,记述了洛阳人种花、赏花习俗。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十余年后,欧阳修写下的长诗《洛阳牡丹图》也是一篇重要的文献。此后又有周师厚著《洛阳牡丹记》,对欧谱作了增补,记述牡丹55种。在这个基础上,他还写了《洛阳花木记》,列举牡丹109种,芍药41种,还有其他许多重要花木。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张响深入民间,遍访花农,又撰《洛阳花谱》三卷,列牡丹119种(《曲洧旧闻》)。北宋末年,由于战乱与沉重的赋税,使人们无心种花赏花,洛阳牡丹品种数量大减。宋微宗政和年间(1111—1117),洛阳花市渐无,花农逐渐改种其他。以后,金兵南下,洛阳牡丹更备受摧残。洛阳牡丹种植历史悠久,分布也广。据《洛阳市志·牡丹志》(1998)载:“隋唐至北宋,种植观赏花木为主的园苑和御苑、官苑、公卿园、寺庙(观)、民间园圃等,大都有牡丹种植。特别是北宋时期的富郑公园、天王院花园、归仁园、李氏仁丰园、独乐园、姚家花园”等,牡丹种植最盛。明清至民国时期,洛阳牡丹广泛种植于各私家花圃和花园、公园等。另据《洛阳县志》(乾隆重修本卷二地理。药类)载:“丹皮:邙山生野牡丹处处有之。”
 
本文导航: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牡丹栽培
  • admin
    加关注0
  • 中国牡丹网
推荐图文
推荐牡丹栽培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意见建议  |  鲁ICP备20210418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