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释名
李时珍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了,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欧阳修花谱所载凡三十余种,其名或以地,或以人,或以色,或以异。
集解
别录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陶弘景曰:今东间亦有,色赤者为好。
苏恭曰:生汉中、剑南,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药,肉白,皮丹,土人谓之百两金,长安谓之吴牡丹者是真也。今俗用者异于此,别有臊气也。
苏颂曰:今出合州者佳,和州、宣州者并良。白者补,赤者利。
大明曰:此便是牡丹花根也,巴蜀渝,合州者上,海盐者次之。
苏颂曰:今丹、延、青、越、滁、合州山中皆有,但花有黄紫红白数色,此当是山牡丹。其茎梗枯燥,黑白色,二月于梗上生苗叶,三月开花,其花叶与人家所种者相似。但花瓣止五六叶尔。五月结子,黑色,如鸡头子大。根黄白色,可长五七寸,大如笔管,近世人多贵重,欲其花之诡异,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开,其状百变,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药中不可用,此绝无力也。
寇宗奭曰:牡丹花亦有緋色,深碧色者,惟山中单叶花红者,根皮入药为佳,市人或以枝梗皮充之,尤谬。
李时珍曰:牡丹惟取红、白单瓣考入药,其千叶异品,皆人巧所致,气不味不纯,不可用。《花谱》载:丹州、延州以西及褒斜道中最多,与荆棘无异,土人取以为薪。其根入药尤妙。凡栽花者,根下著白敛末辟虫,穴中点硫黄杀蠹。以乌贼骨针其树必枯,此物性亦不可不知也。
根皮修治
雷学曰:凡采得根,日干,以钢刀劈破,去骨,锉如大豆许,用酒拌蒸,从巳至未。日干用。
气味
辛寒,无毒。
别录曰:苦,微寒。
吴普曰:神农、岐伯:辛;雷公:微温,苦。无毒;桐君:苦,有毒。
王好古曰:气寒,味苦辛。阴中微阳。入手厥阴、足少阴经。
徐之才曰:畏贝母、大黄、免丝子。
大明曰:忌蒜,胡荽,伏砒。
主治
《本经》曰:寒热,中风,瘛疭、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别录》曰: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癞疾。吴普曰:久服轻身益寿。甄权曰:治冷气,散诸痛,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大明曰:通关腠血脉,排脓.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治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张元素曰:治神志不足。无汗之骨蒸,衄血吐血。李时珍曰:和血出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发明
张元素曰:牡丹乃天地之精,为群花之首。叶为阳。发生也;花为阴,成实也。丹者赤色,火也。故能泻阴胞中之火,“四物汤”加之,治妇人骨蒸。
又曰:牡丹皮入手厥阴,足少阴,故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阴、手少阳,故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肾气丸用之,治神志不足也。又能治肠胃积血,及吐血,衄血必用之药,故犀角、地黄汤用之。
李呆(音稿)曰: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其心。气不足者,以牡丹皮为君。
李时珍曰:牡丹皮治手足少阴、质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胜也。此乃千载秘奥,人所不知,今为拈出。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
附方
癫疝、偏坠,气胀不能动者,牡丹皮防风等为末,酒服二钱,甚效(千金方)。
妇人恶血攻聚。上面多怒:牡丹皮半两,干漆烧烟烬半两,水二钟,煎一钟服。
伤损瘀血:牡丹皮二两,虻虫二十—枚,熬过,同捣末,每旦温洒服,方寸,匕血、当化为水下。
金疮内漏:牡丹皮为末。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也(千金方)。
下部生疮已决洞者:牡丹末汤服,方寸,七日三服。
解中蛊毒:牡丹根捣末,服一钱,七日三服。
[注释]《本草纲目》(节录) 编著:(明)李时珍
文章来源:古今图书集成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