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作为精神食粮,其所贩售的商品除了以长度、重量及枝数来计算之外,在商品中隐藏的价值应包含其瓶插寿命。就像原有半年保存期限的肉品,若销售不好,在橱架上只剩1个月的保存期限,那么超市一定会打折卖出,这在生鲜鱼类或熟食类食品更是日有所见。以同样的观点,一支具有3~5天寿命的菊花,应该与1枝可以有长达2个星期寿命的菊花,以相同的价格来销售吗?
这个问题的出现在于预期的瓶插寿命没有或无法被标示,采收后处理流程良好的菊花与传统观念处里包装的菊花被以相同的「保存期限」或「瓶插寿命」来贩卖,好的跟不好的被混在一起,无法辨别。其困难之处,在于很难依贩卖的时候的卖相来判定一枝菊花是否经过良好的采后处理。不过现今的科学及技术无法做到这一点,经完善采收流程处理的鲜花,其花农付出成本及心力较多,但生产的切花却跟可能一般生产者售价相近,认真的生产者由于无法从出售时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严重影响其进行改善保鲜措施的想法,从而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建立品牌
目前能够克服瓶插寿命无法标示的解决的方法是要建立品牌。一个愿意为创造自己花卉品牌、改善品质而努力的生产者应该有所坚持,花卉批发市场可以配合证明:经过良好采后流程的切花及未经处理的切花确实有其价值上的差异。承销商及消费者然后能有所依循:知道买花时,「预期的瓶插寿命」可作为购买决策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然而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生产者总认为为了建立品牌花费的心力无法在市场拍卖的价格上立即反应出来,反倒是提高成本,因此「未受其利,先受其害」。不过反观目前一些成功的商业或服务业品牌,哪一个是在短时间内得到市场的肯定?那一个是侥幸成功、一炮而红的?我想没有,或是少如凤毛麟角。而为何农业的先驱者缺乏有如经营其它行业必须具有的耐性及策略?笔者认为,除了必须了解技术及知识外,贯彻创立品牌的决心及毅力,才是行销成功的不二法门。
日本的花店已经在推动一个「保证7天瓶插寿命」的促销活动,来挽回消费者对于买回之切花瓶插寿命过短,而消费信心不足的问题。然而,这样的运动仍仰赖生产者的配合操作良好的采后流程,任何无法保证应有的瓶插寿命之生产者,其产品将会受到抵制,而其贩卖所得之金额亦应受到折扣。站在生产者的立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不过以消费者的立场,这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消费者买到不良品或瑕疵品理应争取折价的权益。这在其它产品上是极为普通的常识,为何切花及生鲜产品能够例外?
在进入主题之前,假如生产者不能了解上述的概念,不能了解良好的采后流程为生产者应尽的义务,不能了解改善流程,建立品牌为市场消费的重要趋势。那说再多的理论问题都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