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为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原产主要在我国西北各地。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说:“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又说:“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疑,土人皆取以为薪。”《广群芳谱》亦载称:“牡丹生汉中、剑南,苗似羊桃,根似芍药。“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花有黄、紫、红、白数色,此是山牡丹,……三月开花,花、叶与人家所种者相似,但花瓣止五、六叶耳。”此外,在其他一些《本草》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唐本草》云:“牡丹,剑南所出者根似芍药,肉白皮丹。”范计然《本草》云:“牡丹出汉中、河北。”陶弘景《名医别录》云:“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以上这些记载足以说明我国野生牡丹在古代分布很广,陕西、四川、安徽、河北、山东和浙江一带山中皆有。直至现在,陕西秦岭、四川广元、甘肃成县、河南栾川等地山中,也常有发现。
牡丹最初以药用植物记载于《本草经》。到了隋唐时代才成为一种名贵的观赏植物。《本草经》虽然托名于神农,大抵是由汉魏之间张机、华陀等人记录而成。1972年在甘肃武咸树公社新发现的东汉扩墓医简中,也记载有牡丹。由此看来,在中国两千年以前,牡丹已做为药用了。可是,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则说,“检隋朝种植法,七十七卷中,初不记说牡丹,则知隋朝花药所无也。”据《玉海》记载:“隋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鞓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凤娇”等名。《隋志?素问篇》亦云,“清明次五日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隋朝是有牡丹栽培的。由此追溯而上,刘宾客《嘉话录》说: “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又谢康乐说:“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太平御览》)这样看来,我国牡丹在南北朝时代就已成为观赏植物了。其栽培历史当在1600年以上。达尔文在他写的《动植物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就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大概他也是以谢康乐的记载为准则的。
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名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各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作诗歌咏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笑蕖争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戈戈五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自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里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栽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案,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