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牡丹栽培历史概述

   2017-03-28 菏泽牡丹大鉴韩建新19890
核心提示:  牡丹,雍荣华贵,其花大盈尺,色艳香浓,被誉为花中之王。自唐以来,不仅以其富贵、吉样的寓意受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
  牡丹,雍荣华贵,其花大盈尺,色艳香浓,被誉为花中之王。自唐以来,不仅以其“富贵、吉样”的寓意受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的推崇、喜爱,而且被民间赋予了“威武不能屈”的刚毅精神。唐、宋、明牡丹就被誉为国花,清朝正式定牡丹为国花,在1994年国花大评选中,牡丹再次被全国人民评为国花。
  菏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尧、舜先贤主要活动地区,有黄河冲积深厚、肥沃的平原,从而孕育了菏泽美丽的牡丹。明朝,菏泽牡丹就被称为“甲于海内”,成为全国牡丹的栽培中心,今天更以“天下牡丹出菏泽”的盛誉成为中外闻名的牡丹之乡。
  菏泽牡丹栽培始于何时,众论纷纷,仅有史可查的就有500年以上。明万历癸丑(1613)年间,薛凤翔在所著的《毫州牡丹史》中说“毫有牡丹始自德、靖年间”,即公元1506-1566年之间,又对得自菏泽的九种牡丹品种做了详细记载,如“金玉交辉”:“此曹州所出,为第一品”,再如:“状元红……弘治年间得自曹县(今菏泽),又名曹县状元红。”弘治时当在公元1488-1505年,由此可知,菏泽牡丹在500年前已被外地引种,其栽培时间可再向前推移。明万历年间进士谢肇浙在《五杂俎》中记载:“余过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气迎鼻,盖家家圃畦中俱植之,若莱蔬然。”又云:“余忆司理东郡时,在曹南一诸生家观牡丹,园可五十余亩者,花遍其中,亭树之外,几无尺寸隙地,一望云锦,五色夺目;…?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四十亩者。”当时,菏泽城东北一带,牡丹连吁接陌,花园鳞次栉比,较为著名的牡丹园有桑篱园、凝香园、赵氏花园、周花园、毛氏花园、万花村花园、巢云园等。可见这一时期菏泽牡丹之繁盛。
  清代,菏泽牡丹得以继续发展,成为全国唯一的栽培中心。至民国初年,以赵楼村为中心,方园20里,约35个村庄,牡丹、芍药的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品种300多个。清初苏毓眉所著《曹南牡丹谱》,记述了康熙初年的牡丹盛况:“虽屡遭兵燹,花本凋残,不及往时之繁,然而新花异种,竞秀争芳,不止于姚黄、魏紫而已也。多至一二千株,少至数百株,即古之长安、洛阳恐未过也。”清康熙年间,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有“曹州牡丹甲齐鲁”的记载,并将菏泽的两个牡丹名品葛巾紫、玉版白化成了牡丹仙子。一百多年后的乾隆盛世,菏泽牡丹的面积较之清初大为增加。江苏怀宁余鹏年在曹州作“主讲席”时撰写的《曹州牡丹谱》,将牡丹细分为黄、青、红、白、黑、粉、紫、绿八色。“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东郭二十里,盖连接畦也。”从记载来看,当时的花农就象种粮食作物一样,连片种植牡丹,实际已形成今天所说的牡丹产业。此时,也以菏泽城东北各村栽植牡丹较多,尤以赵楼、王李庄、何楼、李集、毛庄各村为冠。
  清代牡丹效益就很可观。据《毛氏牡丹谱》中云:“牡丹之出途,北至燕冀,南至闽粤,东则沿海一带,遍苏杭等处、南洋群岛,贩运几遍中国。”“下广”是当时牡丹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仅赵楼“大春家花园”每年就有近万株远销广州。花农下广最早全是水路,由黄河出渤海,经黄海、东海、南海至广州。开始牡丹外运根带土,花农非常辛苦,后来发现不带土也照常开花,这样牡丹的销量随之扩大,由开始的数千株到后来的数万株乃至十余万株。外出卖牡丹成为一时生财之道。
  菏泽牡丹虽在明清时期兴旺繁盛,但它的发展也是几经兴衰,尤其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09年间,连年战争和黄河不断决口,使菏泽牡丹遭到重大损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和广大花农的积极努力下,菏泽牡丹迅速恢复发展。截止目前,面积已达到8万余亩,品种上千个,牡丹科研硕果累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科研、观赏和销售中心,并对全国各牡丹产区的恢复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解放初期,菏泽牡丹得到快速恢复,科研上得到北京林学院周家琪、李嘉珏教授,山东农学院喻衡、杨念慈教授的指导,花区各村都建立了牡丹特产队,成立了科学试验小组,配备了专职技术人员,对分散在各户的牡丹集中种植,统一规划,搞好种植和研究。特别是山东农学院的喻衡教授结合有丰富栽培经验的花农赵守重等,一边收集整理传统品种,一边培养指导赵孝知、赵孝庆、许传进、孙景玉等技术人员进行新品种培育、品种分类、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研究,使菏泽牡丹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文革”期间,菏泽牡丹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花农们顶着压力仍抓住牡丹不放,不仅搞好丹皮的生产销售,还努力搞好牡丹新品种培育,1972年就选出并鉴定了150个优良新品种,供应全国各公园、园林和药材单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作为装点城市、美化生活不可或缺的花卉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花中之王”牡丹成了首选花卉。菏泽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增加投资,扩建和改建了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新建了天香公园;扩大了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几千亩迅速扩大到几万亩;加强了横向联合和开发销售,300多处牡丹花卉企业和牡丹花卉市场(花卉大世界)应运而生,除向国内各大城市大量销售牡丹外,还出口到欧、美、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达160多万株;狠抓了科研,牡丹新品种繁育、催花切花、病虫害防治等科研成果累累,在国内历届花会博览会和国际性的大型博览会上摘金夺银,独占鳌头,特别是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81枚奖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声名大振。这里也成了世界牡丹的观赏中心,每逢花期,花海、人潮,热闹非凡,赏牡丹、摄牡丹、画牡丹、写牡丹、咏牡丹、买牡丹……“一城皆若狂。”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商贾云集,经贸成交连年翻番,扩大了菏泽牡丹和菏泽的知名度,带动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此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菏泽牡丹对建国后全国尤其是中原牡丹各产区的恢复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菏泽自清以来的300年间,一枝独秀,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栽培中心,而全国其它牡丹产区破坏殆尽。菏泽牡丹解放后的迅速恢复发展,向全国各地大量输出种苗,使其它牡丹产区才逐渐恢复起来。以洛阳为例,1959年秋,周恩来总理来洛阳视察时,牡丹已濒临绝境,只剩几个品种,几亩面积,总理指示“要赶快抢救”。为抢救牡丹,1960年前后洛阳王城公园王二道、王三道两位牡丹技术人员拜菏泽老技术员赵守重为师,在菏泽学习七八年之久,成为洛阳牡丹界的元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洛阳市委书记又亲率技术人员40余人来菏泽学习。自1957年至现在,洛阳年年从菏泽购买牡丹,八十年代每年约十万株,九十年代每年约20。30万株,近年则每年达百万株,可以说菏泽成为洛阳牡丹发展的唯一靠山。首都北京从五十年代至今,每年都从菏泽移植大批牡丹,如今北京各大公园都栽有菏泽牡丹,北京植物园1g80年兴建香山卧佛寺牡丹园时,从菏泽一次就买去260个优良品种,2m0多棵。北起黑龙江的漠河,南至广西,西到新疆,全国几百个大中小城市都有菏泽牡丹在那里生根开花。菏泽牡丹为全国牡丹产区的恢复发展可谓“丰功伟绩”。
  总之,菏泽牡丹的辉煌和盛名,以及对中外牡丹的快速发展所做的贡献受到了国内外和社会各界的赞赏、认可。1997年菏泽被国家授予“中国牡丹之乡”称号;2002年菏泽市牡丹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为“牡丹芍药标准化示范区”(也是************个牡丹芍药标准化示范区)。
  牡丹—菏泽的象征。目前,菏泽各级党委、政府都把牡丹作为一项大的产业抓紧抓好,围绕牡丹的产业化、规格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努力搞好生产、科研和销售。可以预见,菏泽牡丹以及菏泽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灿烂。(引自《菏泽牡丹大鉴》韩建新2003/06)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牡丹栽培
  • admin
    加关注0
  • 中国牡丹网
推荐图文
推荐牡丹栽培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意见建议  |  鲁ICP备20210418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