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文学艺术氛围和美学特证

   2016-12-16 中国牡丹全书王元明 李嘉珏23780
核心提示:  由牡丹本身所表现的内在美、素质美,曾引起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和陶醉,尽其才华为之描绘和讴歌,涌现出数以千计的以牡
  由牡丹本身所表现的内在美、素质美,曾引起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和陶醉,尽其才华为之描绘和讴歌,涌现出数以千计的以牡丹为题材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以及各种绘画和艺术品。众多的牡丹诗词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构成了牡丹文学的基础。唐、宋两代及其以后的一些文学巨匠留下的牡丹诗文,至今仍散发出光彩。牡丹诗文内容广泛,诗人常常借物咏志,借古喻今,不少诗篇思想深邃,表达了诗人执著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有些诗文还带有一些哲理上的思考。如“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牡丹芳》)。牡丹花好,使游人若狂;而牡丹花期的短暂,也使人若狂,莫失良机,争相观赏,甚至夜间掌灯观看。明·谢肇淛《五杂俎》中写道:“人生看花,情景和畅,穷极耳目,百年之中,能有几时?”由花的短暂,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容易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并可能产生这样两种结果:一是花天酒地,及时行乐;一是催人奋进,不负年华。后者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今天应该发扬光大的。而牡丹的自然美,又给人以熏陶,给人以信心和力量。“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白居易《移牡丹栽》)。这种“百处移将百处开”的精神,正是作者所赞扬的一种顽强战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徐凝《牡丹》)。这首诗描写牡丹有如喷薄欲出的朝阳能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开创美好未来的信心。
  牡丹花朵硕大,端庄秀丽,气味芬芳,是画家善于表现的题材。从东晋牡丹入画以来,以牡丹为题材的绘画艺术不断有所发展。唐代牡丹初名于天下,画牡丹者日盛。据董道《广州画跋》记载:唐代画家“边弯所画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润泽”。五代南唐时徐熙所画牡丹,堪称当时花鸟画中一绝,他创造了叠色渍染法,落墨较重,薄施丹粉,用笔清秀,意趣生动,使牡丹内在美得到充分体现。明代画家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是当时的创举。他所作水墨写意,泼辣豪放,一扫前人呆板造作之气,使其所画牡丹更具强烈的表现力。清初花鸟画家恽寿平,所画牡丹润秀清雅,自成一体。当代画家众多,人才辈出,在艺术上有着更多的创造。
  牡丹五彩摈纷的颜色,富于变化的花型,沁人肺腑的香气,硕大花朵上丝绢般的花瓣所表现出的风韵,给人以特有的自然美感。而诗歌、绘画及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再创造,又使牡丹的自然美得以升华,从而表现出内涵更为丰富的艺术美,并以各种艺术形式使其形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得以长驻。对于牡丹文化中所表现的美学特征,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思考,使其更加发扬光大。
   [引自《中国牡丹全书》第四编,总编著:篮保卿  李嘉珏  段全绪,主撰稿:王元明  李嘉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牡丹文化
  • admin
    加关注0
  • 中国牡丹网
推荐图文
推荐牡丹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意见建议  |  鲁ICP备2021041847号